现在是: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二批备案课题>>小学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的实践研究>>学习思考>> 文章
以跨学科作业为翼,展数学素养之翅

发布时间:2025/6/20 14:33:33 作者:周青 浏览量:2次

以跨学科作业为翼,展数学素养之翅 ——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

摘要

本文聚焦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深入剖析跨学科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多重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具体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跨学科作业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设计时应遵循目标导向、跨学科整合、联系生活及任务可操作原则,通过确定主题、分析学情等路径开展。实施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合作并多元评价,助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传统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局限,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跨学科作业将数学与多学科融合,为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这凸显了跨学科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数学,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重要意义

2.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摆脱了传统作业的枯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有趣元素融合。在 “数学 + 艺术” 跨学科作业中,学生利用数学的对称、比例知识创作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发现数学在艺术中的奇妙应用,如绘画中图形比例构建美感,建筑设计里对称原理营造和谐。这种新奇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使他们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不再视数学为枯燥的数字与公式。

2.2 增强数学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跨学科作业,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 “数学 + 科学” 作业中,学生运用数学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科学实验数据。在探究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学生记录不同时间物体下落高度数据,运用数学函数知识分析数据关系,得出物体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2.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跨学科作业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有效培养综合素养。在 “数学 + 语文 + 信息技术” 作业中,学生围绕 “家乡旅游资源调查” 主题,运用数学统计知识统计游客数量、景点热度;用语文知识撰写调查报告,生动描述景点特色;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展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信息处理等能力得到全面锻炼,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原则

3.1 目标导向原则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需目标明确,以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跨学科思维培养。作业目标要联结课堂内外,融合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在设计 “数学 + 历史” 跨学科作业 “古代数学成就探索” 时,作业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果,如古代埃及的几何测量、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通过分析古代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2 跨学科整合原则

作业设计应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数学与科学、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以 “数学 + 艺术” 跨学科作业 “设计校园花坛” 为例,学生要运用数学的图形、面积知识规划花坛形状与大小,考虑不同形状花坛面积计算与空间布局;用艺术审美知识设计花坛色彩搭配、花卉种类组合,使花坛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能从多学科角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3 联系实际生活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跨学科作业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设计 “数学 + 生活” 跨学科作业 “家庭水电费统计与分析”,学生需记录家庭每月水电费数据,运用数学统计知识制作图表分析水电费变化趋势,结合生活常识探讨影响水电费的因素,如季节变化、电器使用频率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能力。

3.4 任务具体可操作原则

跨学科作业的学习任务要具体、清晰、可操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任务形式可多样,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作品制作等,内容要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进主动学习数学。在 “数学 + 科学” 跨学科作业 “物体沉浮实验探究” 中,教师明确任务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实验数据,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数据得出物体沉浮与体积、重量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学生清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能积极投入探究活动。

四、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路径

4.1 确定跨学科主题

主题是跨学科作业的核心,要与数学紧密相关且具趣味性、启发性。可从生活、文化、社会问题等多方面挖掘主题。如 “生活中的数学” 主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像超市商品价格比较、家居物品尺寸测量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主题,探究古代建筑中的数学原理、传统节日里的数学元素;“环境保护中的数学” 主题,让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数据、规划环保行动方案。以 “校园绿化中的数学” 主题为例,学生围绕校园绿化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绿植数量计算、种植面积规划等问题,同时关注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4.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数学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方式是设计合适作业的关键。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评估学生数学基础;借助问卷调查、课堂交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与学习方式。对于数学基础薄弱、对绘画感兴趣的学生,在 “数学 + 艺术” 作业中,可安排绘制简单数学图形艺术画任务;对于数学基础好、喜欢探究的学生,布置探究复杂数学模型在艺术作品中应用的任务。在 “数学 + 科学” 作业中,针对喜欢实验操作的学生,让其主导实验环节;擅长数据分析的学生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确定跨学科整合内容

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确定与数学整合的其他学科内容。数学与科学整合,在探究物理现象、化学实验时运用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知识;数学与语文整合,通过数学故事编写、数学问题文字表述训练语言表达与数学思维;数学与艺术整合,利用数学图形、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创作与审美。在 “数学 + 音乐” 跨学科作业中,将数学的节奏规律与音乐节拍结合,学生通过分析音乐节奏中的数学规律,如音符时长比例、节拍组合规律,创作简单节奏型,体会数学与音乐的奇妙联系。

4.4 设计具体作业

根据跨学科主题、学情与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如调查报告类作业,在 “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调查” 中,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知识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垃圾分类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实验报告类作业,“不同材质物体的导热性实验” 中,学生运用数学测量、记录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作品制作类作业,“用数学图形制作立体贺卡”,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数学图形知识制作精美的立体贺卡。同时,作业内容要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基础层作业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层作业提升知识应用与综合分析能力,拓展层作业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

五、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实施策略

5.1 教师引导

在跨学科作业实施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在作业开始前,详细介绍作业背景、目标与要求,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在 “数学 + 历史” 作业 “古代数学成就探索” 开始时,教师讲述古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古代数学著作图片与相关故事,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作业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提供方法指导。当学生在分析古代数学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运用已学数学知识尝试解决。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思维定式。

5.2 组织合作学习

跨学科作业常需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要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在 “校园绿化中的数学” 作业中,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沟通能力、艺术素养等分组,让擅长数学计算的学生负责数据计算,有艺术创意的学生设计绿化布局,善于沟通的学生负责与学校后勤部门交流。小组合作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积极协作,定期组织小组交流汇报,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5.3 多元评价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作业表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态度方法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优点与不足;小组互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作业成果,也重视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如用分数、等级评价作业成果,用评语描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与进步。在 “数学 + 艺术” 作业 “设计校园花坛” 评价中,教师根据花坛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给出分数,同时用评语肯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想法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自评从对数学知识应用、艺术审美提升等方面进行反思;小组互评从创意、实用性等方面评价其他小组作品。


主办单位: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徐塘路216号 电话: 0519-82358009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