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二批备案课题>>融入语文学科特质的小学创客教育案例实践研究>>学习思考>> 文章
杭丽俊:学习心得(一)

发布时间:2024/6/16 10:23:03 作者:杭丽俊 浏览量:64次

1. 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教育关切:

  敏锐地抓住了“双减”这一核心教育政策背景,将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教学创新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这体现了作者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回应。

  “五项管理”中的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等痛点,正是“创客教育”理念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论文将“创客教育”定位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展现了务实的态度。

2. 清晰界定概念,明确融合价值:

  对“创客教育”的内涵(创新、实践、跨学科、以生为本)及其与STEAM的联系进行了清晰阐释,避免了概念的模糊性。特别强调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的核心主旨,以及“无学科划分”的普适性,为后续在语文学科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传统语文教学弊端的分析(教师主导、思维固化、审美缺失、创新匮乏)切中要害,进而有力论证了“创客教育”融入的意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促进个性化表达、提升综合能力(审美、语言组织等)、推动教学革新。这清晰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创客教育”的问题。

3. 实践措施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

  论文的核心亮点在于第二部分提出的五大具体措施,条理清晰,且配有生动的教学实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激发兴趣、扩展阅读,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和预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案例),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动思维。这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教学思维的转变。

    “创设民主学习环境”: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者、参与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营造自由开放氛围。这是“创客精神”(开放、共享、协作)在课堂文化层面的体现,是创新的土壤。案例《四个太阳》通过绘画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提供创新想象空间”:提出通过竞赛(如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让创客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竞争中得以展现和锤炼,使学习成果更具价值感和成就感。

    “崇尚在做中学,注重课本剧编演实践”:这一措施尤为精彩,完美契合了创客“动手创造”的核心精神,也符合小学语文的艺术性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案例《孤假虎威》《负荆请罪》生动展示了如何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道具制作、团队协作中深度理解文本、锻炼表达与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和“做中学”。

   “进行多层次交流,学习成果共享应用”:通过辩论(如《井底之蛙》案例)、讨论等形式,鼓励多视角思考、换位思辨,这与创客文化中的“分享”和“协作”一脉相承,有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4. 深刻契合“双减”精神与学科特点:

  所有措施都指向减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负担,增加主动探究、实践创造、合作分享的“有效学习”过程。强调兴趣驱动、动手实践、个性化表达,旨在提升课堂效率和学习内驱力,而非增加机械性作业负担。

  措施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思维发展。无论是阅读预测、绘画创作、朗诵表演、课本剧编演还是辩论,都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并非生搬硬套。

主办单位: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徐塘路216号 电话: 0519-82358009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