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梦云:学习心得(一)
发布时间:2024/6/13 8:22:37 作者:梁梦云 浏览量:43次
作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研读《“双减”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与《创客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路径》两篇文献后,我对“语文元素融入创客教育”的课题有了更系统的认知。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小学语文的实践案例和初中语文的宏观路径展开,虽学段不同,但核心理念高度一致:创客教育是学科创新的催化剂,而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则为创客项目注入灵魂。以下结合我的课题方向,提炼三点核心启示:
一、语文为创客教育提供情境化载体
小学语文文献中强调“创设问题情境”与“民主学习环境”,这正是创客项目落地的关键。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中,学生通过“预测式提问”激发探究欲,这种基于文本的开放性思维训练可迁移至创客设计:
1.叙事驱动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互动数字故事(如Scratch编程实现角色对话分支),通过技术具象化文学想象;
2.文化主题创作:如《四个太阳》的“四季色彩创作”,可延伸为利用3D打印或电子绘画工具设计“智能四季灯箱”,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实物作品。
3.实践启示:语文文本是天然的“项目剧本”,信息科技需为其搭建技术实现的舞台,实现“文以载创,创以彰文”。
二、创客技术赋能语文素养的深度养成
初中文献指出创客教育需“整合教学资源”与“优化教学模式”,这与语文的实践性需求高度契合:
1.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创造”
语文课堂的“课本剧编演”(如《狐假虎威》)可升级为“智能剧场项目”:学生制作可编程角色道具(Arduino控制灯光/音效)、设计交互式舞台背景(TouchDesigner动态投影),在技术实践中深化对文本情节、人物性格的理解。
2.从“单一表达”到“多维呈现”
诗歌朗诵比赛可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生录制朗诵音频后,通过AI生成意象可视化动画(如《春晓》的“落花动态图”),将语言美感转化为视听艺术。
3.技术衔接点:传感器、编程、多媒体工具成为“新型笔砚”,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的创意产品。
三、跨学科协作是融合落地的核心路径
两篇文章均强调教师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协作者与资源整合者。这对信息科技教师提出新要求:
1.共建“语文创客空间”
小学案例中的“民主学习环境”与初中文献的“创客空间”理念结合,可打造“语文主题创客工坊”:设立“古诗编程区”(用代码生成律动诗歌)、“名著工程角”(搭建水浒传场景模型)等;
2.设计融合型评价体系
将语文的“语言规范”“情感表达”与创客的“技术应用”“创新性”纳入统一量规(如“智能成语故事书”项目需同时考核文学改编能力与电路设计逻辑)。
教师行动建议:主动联合语文教师开发“双师课程包”,例如《传统节日》单元可设计“智能灯笼制作+节日诗词编程”主题项目,实现学科目标的互嵌。
反思: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平衡
文献中反复强调创客教育需“以生为本”,警惕技术喧宾夺主。在语文融合实践中需注意:
1.技术为表达服务:避免过度追求硬件复杂度,如用简易Micro:bit传感器实现《悯农》的“土壤湿度报警器”,比华丽机器人更契合文本内核;
2.强化文化认同感:在编程、3D建模项目中融入书法、剪纸等传统元素,使技术创作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