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晖:学习心得(二)
发布时间:2024/6/12 8:11:35 作者:史春晖 浏览量:63次
赋能语文课堂,深化“创客”融合
——读《“双减”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有感
作为一名常州市金坛区“融入语文学科特质的小学创客教育”课题组的成员,拜读了王静老师这篇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创客教育实践的论文,深感启发良多,收获颇丰。该论文立足于当前“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紧扣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创客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清晰、具体且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路径,为我们课题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照。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与思考:
一. 深刻认同:创客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双向奔赴”
王静老师在开篇即明确指出,“创客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观点与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高度契合。论文清晰地阐述了“创客教育”的内涵——源于兴趣、基于实践、强调分享、鼓励创新、融合学科,其核心在于“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养成教育。这恰恰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痛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易导致学生思维固化、缺乏个性化表达和创新意识。
王老师强调,“创客教育”的主旨是将学生置于教学首位,关注个体发展,融入自由开放观念。这与“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其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能在创客教育倡导的“做中学”、合作探究、创意表达、成果共享等实践中找到绝佳的契合点。这为我们课题“融入语文学科特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即:创客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的技术叠加,而是要深深扎根于语文的土壤,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 实践启迪:五大路径为课题落地提供“脚手架”
论文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具体措施,极具操作性,为我们的课题实践提供了清晰可循的“脚手架”,尤其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精准对标“思维发展”): 王老师强调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创设生动情境,这与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语文课堂的思路一致。其《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案例尤为精彩——以学生疑问为起点,引导预测、想象、表达。这启示我们:课题实践要高度重视“问题驱动”,利用创客教育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生发真问题,通过预测、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深入文本,让语文学习过程充满探究的乐趣和思维的张力,这正是“融入语文学科特质”的关键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2. 创设民主环境,点燃创新火花(呼应“审美创造”与个性表达): 强调教师角色转变(组织者、参与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鼓励多角度思考。王老师《四个太阳》的案例(借助多媒体展示四季图景,引导学生想象并绘画不同季节的太阳)完美诠释了如何通过创客活动(此处是艺术化创作)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个性化表达。这提醒我们,在课题实施中,要营造安全、自由、鼓励试错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生发和呈现,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个性化审美创造的过程。
3. 提供想象空间,激发创新灵感(深化“语言运用”与创意表达): 利用竞赛(如诗歌朗诵)激发学生热情和表现力。这启示我们,课题可以设计更多富有语文味的“创客”活动,如创意写作比赛(故事接龙、微型小说创作)、主题演讲赛、为绘本配音创作等,在竞技与合作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意表达水平。
4. 崇尚“做中学”,注重课本剧编演(落实“文化自信”与“语言运用”实践): 王老师将课本剧编演作为“创客教育”的典范实践,指出其能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协作产出成果。《狐假虎威》《负荆请罪》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角色代入、道具制作、团队协作,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深化理解、锻炼综合能力。这正是我们课题需要重点强化的方向:如何更系统地将经典文本(成语故事、寓言、历史故事、经典课文)通过创客式的戏剧化、项目化学习进行活化,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感悟文化内涵,锤炼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这也完美体现了“学科特质”中的文化传承与实践性。
5. 进行多层次交流,学习成果共享(促进“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王老师提出通过多视角分析、辩论(如《井底之蛙》正反方辩论)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发现思维不足。这直接指向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可以设计更多类似的结构化研讨、辩论会、成果发布会(如展示小组项目研究报告、创意作品并答辩),鼓励学生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反思修正,在交流共享中深化对语言、文本、文化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 反思与对接:深化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这篇论文也促使我对我们金坛区的课题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对接:
1. 强调“语文特质”的核心性: 在借鉴王老师经验时,需时刻警惕:所有创客活动必须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避免活动“热闹非凡”却偏离语文学习目标。要深入研究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类型的语文学科特质(如低段重兴趣与表达,中段重理解与积累,高段重思辨与鉴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创客任务。
2. 探索本土化实践与创新: 在吸收淄博经验的同时,要结合金坛的地域文化、学校特色、师生实际,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语文+创客”融合模式。例如,如何利用金坛的地方文化资源(如非遗、名人故事)设计跨学科创客项目?
3. 技术应用的适度与高效: 王老师提到了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作用。我们需要思考:在“创客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如简单的编程工具创作互动故事、数字媒体创作、在线协作平台),使其真正为语文的“读、写、思、议”赋能,而非喧宾夺主。
4. 评价体系的配套建设: 创客式的语文学习,其评价方式也应更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和多元性(如项目成果、协作表现、创新思维、口头表达等),这需要我们在课题中同步探索与之匹配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王静老师的论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创客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其提出的理念和实践路径,深刻印证了我们课题方向的前瞻性和必要性。这篇学习心得,不仅是对论文精华的吸收,更是对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工作的鞭策。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清晰的思路,致力于将“创客教育”的创新基因,深度融入小学语文学科特质的血脉之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以素养为旨归的新型语文课堂,为落实“双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我们金坛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