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二批备案课题>>小学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文章
论文:跨学科融合:打开体育作业设计的绿色通道

发布时间:2025/5/15 20:19:16 作者:杨小燕 浏览量:67次

跨学科融合:打开体育作业设计的绿色通道

摘要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聚焦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重构体育作业设计体系,以数学知识为工具、体育活动为载体,实现 “体智共生” 的育人目标。研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实践效果,为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作业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跨学科融合;小学数学;体育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 “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的要求。传统体育作业常局限于技能练习(如跳绳、跑步打卡),缺乏知识整合与思维训练价值。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与体育在 “量化分析、空间认知、问题解决” 等维度存在天然联结。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体育作业,既能让学生在运动中深化数学知识理解,又能以数学思维提升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实现 “以体强基,以数启智” 的双向赋能。

二、跨学科融合:体育作业设计的创新逻辑

(一)理论基础:多元智能与具身认知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多元性,体育活动可激活 “身体运动智能”,数学学习则侧重 “逻辑 - 数学智能”,二者融合能促进多元智能协同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强调 “身体体验是认知的基础”,通过运动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解决(如计算心率、规划运动路线),可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身化经验,提升学习效能。

(二)核心价值:突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素养

知识融合:将数学中的测量、统计、几何、代数等知识渗透到体育作业中,例如用秒表测量跑步时间并计算平均速度(速度 = 路程 ÷ 时间),通过心率监测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在篮球场上标注三分线半径(几何图形应用)等。

能力整合:在完成跨学科作业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 “观察测量、数据处理、方案设计、团队协作” 等能力,例如设计 “校园定向越野路线” 时,需结合比例尺绘制地图、规划最短路径(优化思维),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情感联结:以体育活动为趣味载体,降低数学学习的抽象感,例如通过 “跳绳计数挑战赛” 渗透等差数列规律(如每天递增 5 个跳绳目标),让学生在挑战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与运动的愉悦感。

三、小学数学与体育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以 “数学知识” 为工具,设计体育量化作业

数学知识点 体育作业设计案例 核心目标

测量与单位 任务:测量 1 分钟跳绳的高度变化

要求:用米尺测量每次跳绳离地高度,记录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巩固长度单位认知,理解 “平均数” 概念

统计与概率 任务:记录一周内每天的运动时长

要求:绘制条形统计图,分析运动习惯,预测下周运动趋势 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几何与图形 任务:设计 “障碍跑” 路线

要求:用直线、曲线、圆形等图形组合规划路线,计算路线周长与面积 强化图形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应用

(二)以 “体育情境” 为载体,设计数学问题链

案例:体能训练中的数学挑战

场景:操场 400 米环形跑道

任务包:

基础题:小明每天跑 3 圈,一周(5 天)共跑多少米?(乘法运算)

进阶题:小红和小刚从起点同时出发,小红每分钟跑 150 米,小刚每分钟跑 180 米,多少分钟后小刚比小红多跑 1 圈?(追及问题)

开放题:设计 “家庭亲子体能挑战赛” 规则,需包含数学计分方式(如跳绳个数 ×2 + 仰卧起坐个数 = 总分),并计算不同家庭成员的得分差距。

设计意图:通过 “具象场景→抽象建模→实践应用” 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体育问题中经历 “数学化” 思维过程。

(三)以 “项目式学习” 为路径,开展跨学科主题作业

主题:校园运动会中的数学与体育

实施步骤:

筹备阶段:

数学任务:计算各班运动员人数占比(百分数应用),设计奖杯尺寸(立体图形体积计算)。

体育任务:编排入场式队列(方阵排列,渗透乘法原理),制定比赛规则(如接力赛交接棒策略)。

实践阶段:

组织 “数学 + 体育” 混合赛项,如 “障碍跑计时赛”(记录时间并比较大小)、“投篮命中率大赛”(命中率 = 投中数 ÷ 投篮数)。

总结阶段:

撰写《运动会数据报告》,分析各项目的数学特征(如短跑速度与身高的相关性),提出优化建议。

四、跨学科作业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学生素养提升:通过一学期实验,对比班学生的数学应用题型得分率提升 12%,体育技能达标率提高 9%,在 “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 等维度的表现显著优于传统作业组(数据来源于学期末综合评价)。

教学模式创新:打破 “学科孤岛” 现象,教师在跨学科备课中深化对 “大单元教学” 的理解,例如数学教师参与体育游戏设计,体育教师融入数学评价元素,形成 “协同备课、双线评价” 的新范式。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融合深度不足:部分作业存在 “拼盘式” 融合问题(如数学题 + 体育任务简单叠加),未来需加强 “问题驱动式” 融合,以真实任务(如 “设计个性化健身计划”)统整多学科知识。

评价体系待完善:当前评价侧重结果性数据(如作业正确率、运动成绩),缺乏对跨学科思维过程的追踪(如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后续可引入 “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作业中的思维轨迹与合作表现。

五、结论

跨学科融合为体育作业设计开辟了 “绿色通道”,让数学从 “书本上的符号” 变为 “运动中的工具”,使体育从 “单纯的体能训练” 升华为 “综合素养培育”。小学数学与体育的跨界联动,不仅是作业形式的创新,更是育人理念的革新。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数学 + 体育 + 科技” 的多元融合模式(如利用运动手环数据开展数学建模),让作业成为学生 “动起来、思起来、创起来” 的成长舞台,真正实现 “学科融合育人,体智协同发展” 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加德纳(美). 多元智能新视野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小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J]. 数学教育学报,2020 (4): 56-60.

[4] 李建军。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J]. 中国学校体育,2021 (9): 23-25


主办单位: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徐塘路216号 电话: 0519-82358009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