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跨学科迭代作业单
发布时间:2025/4/18 14:32:17 作者:李平 浏览量:71次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跨学科作业单
一、作业目标
1.数学目标:准确理解 “千米” 作为较大长度单位的意义,熟练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路程计算等问题。
2.体育目标:通过实地跑步、测量距离等体育活动,亲身感受 1 千米的长度,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与坚持锻炼的习惯。
3.科学目标: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测量和记录数据,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
二、作业内容
(一)数学智慧大闯关
1.单位换算小能手:完成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练习题,如 5 千米 =( )米,8000 米 =( )千米,3 千米 200 米 =( )米等,强化单位换算能力。
2.路程计算大挑战:结合生活场景设计路程计算问题,例如 “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2 千米,他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要走多少千米?如果他中午回家吃饭,一天要走多少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3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让学生在解题中运用千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地图上的数学:提供学校周边的简易地图,标注出一些地点(如公园、超市、图书馆等),让学生测量地图上各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厘米为单位),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际距离(以千米为单位),计算从学校到不同地点的路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读地图的能力。
(二)体育实践小达人
1.千米跑体验:在家长陪同下,选择安全的跑步路线(如操场跑道、小区道路等),尝试完成 1 千米的跑步挑战。跑步过程中,记录自己所用的时间,感受 1 千米的实际长度。跑完后,思考并回答问题:“你觉得 1 千米长吗?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2.步数测量千米:使用手机计步器或运动手环,记录自己从家到附近某个地点(如公交站、便利店等)的步数,并根据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可提前测量),估算出这段路程的长度(换算成千米)。与地图上标注的距离进行对比,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3.团队接力赛:邀请小伙伴组成团队,进行千米接力跑活动。设定总距离为 2 - 3 千米,团队成员依次接力跑步,完成总路程。在活动中,分工合作,记录每个成员的跑步时间和路程,计算团队的平均跑步速度,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与运动乐趣。
(三)科学探索小专家
1.速度探究实验: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滑轮滑等),在相同的路程(如 500 米,换算成 0.5 千米)下,分别记录所用的时间。通过计算速度(速度 = 路程 ÷ 时间),比较不同运动方式的速度差异,分析影响速度的因素,完成实验记录表并撰写简单的实验结论。
2.交通工具速度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单位:千米 / 小时)。制作一个速度对比图表,展示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并思考:“如果要行驶 1000 千米,这些交通工具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3.运动中的科学:在进行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时,观察自己的呼吸、心跳等身体反应,探究运动强度与身体变化之间的关系。结合路程和时间,思考如何科学地安排运动计划,保持身体健康,撰写一篇关于 “运动与科学” 的小短文。
三、作业要求
1.数学部分认真完成计算和测量任务,书写规范,解题过程清晰,地图测量和换算要准确。
2.体育实践部分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跑步活动尽量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如实记录时间、步数等数据,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3.科学探索部分实验操作要严谨,数据记录真实,分析过程有逻辑,小短文内容充实、表达清晰。
四、作业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星级评定
数学能力
单位换算准确,路程计算正确,地图测量与换算无误
★★★★★
体育实践
完成千米跑挑战,数据记录真实,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
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合理,数据记录准确,分析结论有依据,小短文质量高
★★★★★
综合表现
跨学科知识融合运用良好,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
这份作业单通过多学科融合,助力学生深入认识 “千米”。你若觉得某些内容难度不合适,或想调整活动形式,欢迎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