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二批备案课题>>融入语文学科特质的小学创客教育案例实践研究>>学习思考>> 文章
赵玲霞:学习感悟(一)

发布时间:2024/3/10 14:15:43 作者:赵玲霞 浏览量:57次

翻开《双减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跃然纸上。一边是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一边是强调动手实践、跨学科融合的创客教育;一边是做减法,一边是做加法。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方程式,却在该书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解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不仅从中看到了理论的光辉,更触摸到了教育变革的脉动。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在约束条件下,教育创新非但不会窒息,反而可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重构。课外辅导机构的退场、家庭作业的缩减,表面上创造出了教育的"空白地带",实则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更少的时间、更有限的资源下,保证甚至提升教育质量?本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命题,将目光投向了创客教育这一新兴领域。书中详细记录了在语文课堂上引入创客理念的系列实验:学生不再仅仅背诵《赵州桥》的文字,而是分组合作制作桥梁模型,在动手过程中理解课文中的建筑原理;不再枯燥地记忆古诗,而是通过编程制作互动动画,可视化地呈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境。这种教学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范式的深层变革。

语文教学与创客教育的联姻,初看颇有些"拉郎配"的勉强。传统观念中,语文是人文的代表,强调感悟、积累、熏陶;而创客教育则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注重动手、实践、创造。本书的价值之一,正是打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表明,当学生为课文中的故事设计场景并3D打印出来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远比被动听讲深刻;当小组合作将成语故事改编成互动游戏时,语言运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同步提升。这种融合不是削弱语文的"语文性",而是通过跨学科实践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书中一位教师的反思令人印象深刻:"以前我总担心技术会冲淡语文味,现在明白了,只要设计得当,技术能让语文味飘得更远。"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本书提出的创客教育路径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表面上看,创客教育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似乎与减负精神相悖。但书中数据揭示了一个悖论:当学习变得有趣且有意义时,学生并不感到"负担"。北京某小学的对比实验显示,参与语文创客项目的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间反而增加了35%,而他们并不认为这是"额外作业"。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负担"的本质——压垮学生的不是学习活动本身,而是这些活动缺乏内在动力和意义感。创客教育通过赋予学生创造者的身份,将外在负担转化为内在驱动力,这正是双减政策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本书最令人振奋的部分,是记录了普通教师在政策与创新的夹缝中寻找生长空间的智慧。一位农村教师利用废旧纸板、瓶盖等日常材料开展语文创客活动,成本几乎为零,效果却出奇地好;另一位教师开发出"十五分钟微创客"模式,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巧妙融入创客元素。这些案例生动表明,教育创新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理念新旧。书中归纳的"低成本、高创意"实施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尤其珍贵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实践中的失败案例,而是诚实分析原因,这种学术态度本身就是对创客精神的最好诠释——在试错中前进。

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杜威"做中学"的教育哲学。创客教育在语文课堂的实践,某种程度上是这一经典理论的当代回响。但本书又不止于此,它赋予了传统理论以数字时代的新内涵。当学生为《西游记》人物设计电子徽章时,他们不仅在理解人物性格,还在培养计算思维;当用传感器制作会"吟诗"的智能盆栽时,文学审美与工程技术自然交融。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工业时代形成的学科壁垒,预示着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能形态。书中引用的一位学生感言朴素而深刻:"以前学语文是用脑子记,现在是用手思考。"

掩卷沉思,本书留给我的不仅是具体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信念的强化。在政策调整与教育转型的阵痛期,抱怨约束条件是无益的,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像创客那样,把限制视为创新的催化剂。双减不是教育的收缩,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创客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学习本真的呈现。当语文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而变为创意的孵化器;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创造者,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教育未来的可能图景——在那里,减负与增能不是对立,而是统一;在那里,语文的人文底蕴与创客的实践精神水乳交融;在那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创造中发现自己,在分享中连接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大环境,但可以从书中汲取智慧,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辟出一方创客教育的试验田。毕竟,教育的进步从来不是靠等待完美条件,而是在当下约束中寻找突破的可能。

主办单位: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徐塘路216号 电话: 0519-82358009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