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自制气泡水》作业迭代思考
发布时间:2025/2/8 16:51:16 作者:沈丽 浏览量:60次
认为可以拓展气泡水制作的科学知识,引入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探究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下水的实验,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为探究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度的影响,学生需准备四个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分别装入 200 毫升不同温度的水:冷水(约 5℃)、常温水(约 25℃)、温水(约 40℃)、热水(约 60℃),并做好标记。在每个瓶子中依次加入相同量的小苏打(3 克)和柠檬酸(4 克),迅速盖紧瓶盖,轻轻摇晃使原料充分混合。
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不同温度水中气泡产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发现,热水中的反应最为剧烈,气泡迅速大量产生,而冷水反应相对缓慢,气泡产生量较少且持续时间长。同时,让学生在反应结束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瓶内剩余气体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不同会导致这样的差异,引入溶解度的概念进行解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热水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更容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反应产生的气泡多且快;而在冷水中,二氧化碳溶解度相对较大,逸出速度较慢。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鼓励学生制作对比表格,记录不同温度下气泡产生的关键数据,如开始产生气泡时间、气泡持续时间、最终溶液中剩余气体量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能深入理解溶解度这一抽象概念,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喝汽水时,汽水温度越高越容易打嗝)联系起来,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提升科学探究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