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燕)关于《自制气泡水》跨学科“伴·行”作业的迭代思考
发布时间:2025/2/8 16:48:45 作者:杨小燕 浏览量:64次
强调在自制气泡水作业中融入数学元素,如精确测量原料的重量、体积,运用比例知识调配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分析气泡产生量与时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在原料测量环节,指导学生使用电子秤准确称量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重量,使用量筒精确量取水的体积。以配制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为例,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计算。如要配制浓度为 10% 的柠檬酸溶液 500 毫升,学生需先计算出所需柠檬酸的质量(500 毫升 ×10% = 50 克)和水的体积(500 毫升 - 50 克 ÷ 柠檬酸密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每隔 30 秒记录一次气泡产生的数量,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学习使用 Excel 或手绘折线统计图,以时间为横轴,气泡产生量为纵轴,绘制折线图。通过观察折线的走势,分析气泡产生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反应初期气泡产生速度快,后期逐渐变慢。鼓励学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气泡产生量与时间的关系,如 “在 0 - 2 分钟内,气泡产生量随时间呈线性增长”。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将数学知识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学建模思维,明白数学是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