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学科负责人,本阶段我主要致力于跨学科作业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评价优化。针对前期发现的 “学科拼盘” 问题,牵头组织数学、体育教师开展 “大概念统整” 专题研讨,以 “系统与模型” 为框架重构《校园植物测量行动》作业,科学侧重 “植物生长系统观察”,数学负责 “生长数据建模”,体育设计 “测量路线体能规划”,使学科融合从 “知识点叠加” 转向 “概念互联”。该作业在四年级实施后,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数量从平均 3.2 个增至 7.8 个,如 “光照强度与植物高度的数学关系模型是否适用于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率变化”。
在评价体系完善方面,主导设计《跨学科探究能力发展量表》,将科学探究维度细分为 “问题提出 — 假设验证 — 证据收集 — 结论推导” 四级指标。以《确定起跑线》作业为例,增加 “科学变量控制” 评价项,要求学生在跑道测量中区分 “半径变化”(数学)与 “风速影响”(科学)变量,通过 “双变量分析对比表” 引导跨学科思维。经过两轮迭代,该量表信度系数从 0.72 提升至 0.89,已应用于 6 个跨学科作业案例。
针对长周期作业中科学实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创建 “实验室开放日” 制度,每周三下午为跨学科作业提供专项实验支持。在《运动与健康》作业中,学生利用科学实验室的心率监测仪、肺活量测试仪完成数据采集,结合数学统计知识形成《不同运动项目的健康效益分析报告》,其中 3 份报告获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二等奖。下一步计划开发 “科学探究工具包”,内含 10 个跨学科实验模板,助力作业中科学探究的规范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