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跨学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23 15:30:44 作者:陈振萍 浏览量:527次
一
“蝴蝶”、“蝉”与“熊”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蝴蝶”的。这个案例设计了以“蝴蝶”为主题的学习,涉及语文、科学等四个学科,见图1-1。
在语文课中,学生要去读关于蝴蝶的诗和儿歌,讲关于蝴蝶的故事;在科学课中,学生要去观察蝴蝶,做蝴蝶小报;在美术课中,学生要去画蝴蝶画,做蝴蝶装饰;在数学课中,学生要去计算蝴蝶的数量。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蝉”的。来自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蝉”这个主题。
语文老师借助蝉来分析咏物诗的特点,分析蝉在不同诗歌中的文学意象:骆宾王于患难之中用蝉比兴,以蝉寓己,“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寄托了作者“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虞世南在咏蝉时,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描绘蝉的高洁傲世。
数学老师从蝉的周期性出现来分析其中的数学概率和质数:蝉一生中处在幼虫阶段的时间比较长,大多数蝉会在土中待上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有的是3年,也有的是5年,甚至还有的长达17年。蝉为什么不是在12年、14年后出来?这种周期性不仅涉及概率,蝉遇到冷夏、天敌、同类竞争者的概率,还涉及质数,质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自身。有研究表明,如果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隔50年出现一次冷夏,每7年出土一次的蝉只有7%的概率躲开冷夏,每11年出土一次的蝉躲开冷夏的概率上升到了51%,而17年出土一次的蝉躲开冷夏的概率就上升为96%。如果某种17年出土一次的蝉的天敌生命周期是7年,那么它们之间要119年(17×7)才遇到一次。
科学老师从蝉是不是害虫这个问题着手探讨作为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种生物,蝉的取食方式,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蝉与树木、鸟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研究中提到的某一地区历年来蝉的数量和鸟的数量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们探讨蝉的周期性数量是否会影响到鸟的周期性数量,进而扩展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校园、小区、公园中的蝉。
第三个例子和“熊”有关。学生需要解答如下这道题:
这是2019年上海高中模拟考的一道物理题。这个题目表面上看好像是一道脑筋急转弯,带点无厘头,但是要真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解答过程如下:
上述三个例子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组合形态。
例1反映的是拼学科(messy-disciplinary)样态。虽然看上去有很多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知识是零散的,是围绕“蝴蝶”这个主题的知识拼盘,选取了一点语文、一点科学、一点美术、一点数学,这些知识的整合并不能促进学生对“蝴蝶”这个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2反映的是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样态。围绕“蝉”这个主题,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如语文的“意象”、数学的“概率”、科学的“生命周期”等进行不同视角的延伸分析,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概念透镜理解蝉。各部分的学科知识之间虽然并没有产生交融,但是在学生那里却起到了多元视角的作用,通过不同学科的概念透镜,学生对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3反映的是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样态。与前两类知识泾渭分明的样态不一样的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同时用到物理、数学、生物学三个学科的知识,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可以单独拆解出每一部分的知识,但只有交织融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