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26 16:14:06 作者:陈振萍 浏览量:2012次
《 小学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的实践研究 》
开 题 报 告
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陈振萍 郭忠亮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小学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的实践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融合“伴·行”作业
(1)伴·行
伴:指伙伴(英文一词为partner,指带有合作性质的团体,含有共同努力促进,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行:共同实践行动。在本课题中“伴·行”指提倡微观层面上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以生活学习的同行者为伙伴,一起合作,共同实践,最终指向共同成长。
(2)“伴·行”作业
“伴·行”作业特指以生活学习的同行者为伙伴,一起合作,共同实践,最终指向共同成长,加深学生的情感、影响、体验的作业。
(3)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
本课题中的跨学科融合“伴·行”作业限于条件和研究基础特指在苏教材的基础上,将数学、体育、科学学科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运用,开发的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伙伴合作,共同实践行动的作业。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前期文献综述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伙伴合作、共行共进的理念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90年代初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相关内容的研究,研究比较多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也有少数学校研究关注的是在课堂中进行伙伴教育的研究,如: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小班背景下实施伙伴教育的实践研究》。
查阅知网资料,在知网搜索“融合教育”中文6083篇,外文5589篇。结果显示:发文量上,国外处于迅猛增长期,国内呈现稳步增长状态;研究领域方面,国外注重跨学科合作,国内聚焦于教育领域;而通过关键词、篇目检索“融合作业设计”却仅有15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单门学科的角度出发,谈如何在本学科内横向大单元融合设计作业或单门学科宽泛地例谈可以与计算机、其他单门学科或实际生活进行融合作业设计,很少涉及伙伴合作、共同实践的融合作业内容。合作实践类作业文章仅18篇,如:张立娟、陈倩倩等谈到了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应用研究,陈敏、王雪等对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及案例式研究。同样这些实践类的作业也是从单学科视角出发,设计与学科内容相符或拓展的实践类作业,有部分案例谈到了实施作业中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实践,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在“融合”研究的热点下,“融合“伴·行”作业”的设计研究却是热点中的 “冷门”,像本课题这样,着眼于本校作业实际和学生需求,提倡微观层面上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依托苏教版教材,将数学、体育、科学学科进行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运用,开发的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伙伴合作,共同实践行动的作业还没有具体的研究。现研究领域中对本课题中的部分内容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的价值
(1)开发融合“伴·行”作业是2022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当今社会,学生间缺乏“向伙伴学习,和伙伴分享,与伙伴共行共进”的意识,毫无默契的 “伙伴危机”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之中。而各科2022新课标都提出了跨越学科边界,将多个学科融合教学的课程观,“双减”政策则提出作业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布置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升和实践操作类作业。由此可见开发融合“伴·行”作业是2022新课标和“双减”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2)基于学生作业现状和发展的需求
《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15种优秀品质》把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实践行动列为哈佛学生必须具备的2种优秀品质。“双减”背景下,各科“双减”作业设计如火如荼地进行,分层类、拓展类等等,这样的作业大部分为单科的书面作业,低、中年级学生基本都在晚延服务书写完成,回家后又因缺少玩伴,被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量时间。高年级学生则面对的是各科都有的“双减”作业,不仅没能在作业量上“减负”,更有部分同学需要把这些书面作业延伸到了回家后才能完成。因此基于伙伴合作、共同实践的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出现能改变目前“双减”作业形态,发展学生良好的伙伴关系,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
(3)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经过多年来的潜心积累和研究,“伴·行”已成为我校数学、体育、科学融合教学的特色,三门学科老师伙伴合作开发共上的融合课例:《三堂会审测脉搏》常州市交流。体育、数学、科学老师从自己学科角度分别撰写的三学科融合论文分别获省特等奖、省二等奖及常州市一等奖。在三学科老师的努力下,三门学科已经开始形成了体现“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共同实践行动”核心理念的课程雏形。随着我本校三门学科融合文化品牌逐渐成型,如何着眼于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素养的发展,将“伴·行”的教育思想贯穿于融合作业设计之中,致力于培养小学生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共同实践行动的素养,就成为我们三门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着眼于三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确立和申报《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的
1.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理清苏教版教材中“小学数学、体育、科学教材中可融合的知识点组建作业结构,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让融合“伴·行”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树立适应“双减”政策和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优化作业环境,初步构建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作业结构,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单科作业设计观念,提高教师融合“伴·行”设计作业的能力,实践“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作业设计,制定作业实施建议,探索作业指导策略,尝试建立作业的评价要求与量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融合“伴·行”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践成长,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1.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资源的开发研究
研究要点:
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托,组织教师专题研讨,梳理数学、体育、科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寻找之间的共通知识点、融合知识点,可拓展知识点,聘请专家指导研究这些可融合知识点之间的作业设计可操作性及作业设计方向,梳理、开发出可以设计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教材资源。
2.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内容设计、开发、典型案例集的研究
研究要点:
(1)依据对前期的教材资源的开发研究、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别开展以体育为主导、以数学为主导、以科学为主导的专题研讨,专家定期指导,阶段成果交流,梳理、初步建立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典型案例集。
(2)利用本班孩子的家庭、家长、环境资源结合苏教材内容特点,教师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实践设计出可供孩子自主选择的融合“伴·行”作业。
3.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
研究要点:
(1)以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内容设计、开发文本为蓝本,以三门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研讨、集体备课、家校活动等为渠道,切实研究融合“伴·行”作业实施中的“伴·行”对象、实施时间、实施方法及实施地点等,制定作业实施建议,探索作业指导策略。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修正实施策略。鼓励教师边实践边反思,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或个案分析,提升教师实施“伴·行”家庭作业的专业能力。
4.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评价的研究
研究要点:
(1)注重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通过对孩子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等进行测评,并关注学生的多次测评的比较。
(2)在专家指导下尝试设计学生融合“伴·行”作业自我评价表及伙伴评价表作,从学会合作、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设计展示、竞赛、点评等平台,以不同方式来展评学生融合“伴·行”作业过程及成果。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融合作业和“伴·行”实践相关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整个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资料积累和外部借鉴。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择一个或几个实践作业为典型作业设计案例,观察研究教师的研究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研制相关的作业设计。
(3)行动研究法。在“计划—行动—反思--改进—行动”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研究方案,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解决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过程
1.文献学习、研究阶段(2023年6月-2023年11月)
课题研究启动前期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双减”、新课标等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学习融合“伴·行”作业文化思想和内涵,领会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选题意图和研究目标。
2.研究实施第一阶段(2023年11 月-2024年10月)
(1)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专项课题开题报告,完成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进行相关的研究指导和学习培训活动,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全面启动研究工作。
调集研究力量,梳理苏教版教材中数学、体育、科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寻找之间的共通知识点、融合知识点,可拓展知识点梳理和归类,完成教材资源调查报告;依据对前期的教材资源的开发研究、利用本班孩子的家庭、家长、环境资源教师合作初步设计出可供孩子自主选择的融合“伴·行”作业初稿;以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内容设计、开发文本为蓝本,以三门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研讨、集体备课、家校活动等为渠道,切实研究融合“伴·行”作业实施中的“伴·行”对象、实施时间、实施方法及实施地点等;初次设计学生融合“伴·行”作业自我评价表及伙伴评价表,从学会合作、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设计展示、竞赛、点评等平台,以不同方式来展评学生融合“伴·行”作业过程及成果。
3.中期汇报阶段(2024年10月-2024年12月)
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梳理,对照四个研究内容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举行中期汇报,听取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实施方案,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研究实施第二阶段(2025年1月-2026年4月)
(1)根据中期汇报时领导、专家的有关意见,修订完善实施方案,调整各研究内容的研究计划,继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
(2)加强对研究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指导和学习培训活动:
结合前阶段课程实践,验证开发、设计的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的可行性,并对所设计的融合“伴·行”作业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特色的融合“伴·行”作业资料库;在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验证、修改、总结实施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论文、个案分析,提升实施有效策略;在大家访和前期实践中修改并完善学生融合“伴·行”作业自我评价表及伙伴评价表,精用展示、竞赛、点评平台,再次邀请专家对我校融合“伴·行”作业的研究进行专业性指导,鼓励教师撰写“伴·行”评价案例及论文,提升评价素养。
5.结题鉴定阶段(2024年5月-2024年6月)
(1)对课题研究过程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汇编典型作业集、论文集等资料;
(3)举行课题成果鉴定会,请有关教研、科研专家现场鉴定。
(三)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教材资源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023.11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典型融合“伴·行”作业案例集。 | 网络资源 | 2024.09 |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实施策略研究材料集 | 论文 案例 | 2024.06 |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评价表 | 评价表 | 2024.06 |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中期评估表 | 阶段报告 | 2024.12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特色精品集 | 案例集 | 2026.05 |
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论文集 | 论文集 | 2026.05 | |
结题报告 | 文 本 | 2026.05 |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陈振萍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新城分校 | 中小学高级 | 教学管理 | 研究策划、研究管理 |
郭忠亮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新城分校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理论 | 案例研究、研究管理 |
周 青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尧塘分校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文献研究、案例研究
|
周文杰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新城分校 | 中小学一级 | 理论研究 | 实施研究、论文撰写
|
杨小燕 | 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课例研究 | 实施研究、论文撰写
|
褚 辉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尧塘分校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研究 | 调查问卷、课例研究
|
姚启兵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新城分校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收集资源、案例撰写
|
沈丽 |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 校新城分校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编写文本、课例研究 |
李平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河头分校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 实施研究、案例撰写 |
四、研究的保障
1.团队及教科研能力分析:课题主持人陈振萍、郭忠亮老师曾分别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过省级课题、常州市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两位老师有50余篇教科研论文在区、市、省、全国发表或获奖。课题组其他成员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曾参与过省级、大市级和金坛区课题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课题组成员多为各学科教研组长,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课例研究成果或论文发表,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经验。组员是来自不同学校,也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对比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方便。
2.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课题组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通过筛选共搜集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几百余篇;并通过访谈法进行初步调研,听取了多所学校数学、体育、科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学校的课程管理者和教育专家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进行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是学生作业现状和发展的需求,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了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来的潜心积累和研究,“伴·行”已成为我校数学、体育、科学融合教学的特色,三学科老师伙伴合作开发共上的融合课例:《生态整合、动态调整、优化教学》常州市交流。体育、数学、科学老师从自己学科角度分别撰写的三学科融合论文分别获省特等奖、省二等奖及常州市一等奖。在三学科老师的努力下,三门学科已经开始形成了体现“乐于伙伴合作、注重共同实践行动”“伴·行”的核心理念雏形。本次着眼于学生作业现状和发展需求,着眼于三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申报的《小学数学、体育、科学融合“伴·行”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3.保障条件:(1)课题组将通过为课题组成员购买专著、订阅杂志、上资源网(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保证课题组成员能搜集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文献资料;(2)在研究经费方面,该课题研究本身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课题主持人已经申请学校领导同意,学校为课题组提供研究经费的保障;(3)在研究时间方面,课题组在课题立项后,将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和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表的进程安排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时间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4)经费预算:学校校将为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培训、学习资料的购买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使本课题能顺利实施。
五、参考文献
1.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03):
2.孙方友.基于专题长作业的小学数学课程融合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
3.王陈华,黄韬.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实践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02):
4.张向东,郑华.基于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致性相融合的体育作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23,44(04):
5.陈珠海.融合课堂教学设计“三学”作业——以“三角形的面积”第一课时为例[J].亚太教育,2023,(05):
6.邵立锋.融合课堂个别化作业的设计要点与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2023,(13):
7.秦竹梅.多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作业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6):
8.张向东,郑华.基于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致性相融合的体育作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23,44(04):
9.王学男,赵江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
10.王晶莹,周丹华,李想等.“双减”背景下的家庭作业:问题回顾、作用机制分析与提质增效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1):
1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05):
12.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J].体育学刊,2007,(04):
13.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J].人民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