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市级课题>>普校特需儿童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计划总结>> 文章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2023.1【周丽俊】

发布时间:2023/10/24 17:34:30 作者:陈丽华 浏览量:721次

小学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核心策略与思考 摘要:新时代,融合教育正在以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冲击和影响着教育的固有形态。融合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二元发展的格局,更加凸显了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普校迎来融合教育的新课题。然而,普校以什么样的策略去干预教育这些特需学生,对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空白的、非常具有挑战的教育领域。以小范围校级融教课题为引领,普通课程、资源补偿课程、运动辅助课程三种教育形式为实施主要渠道,重点对团队建构、IEP制定、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课程架构、行为跟踪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步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感悟。关键词:融合教育 核心策略 思考一、普校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核心策略1.构建德才兼备的融教团队是学校融教工作的核心要素融合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特殊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在情绪行为、学习能力、言语沟通等方面会与普通孩子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才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普特融合的教育模式,对普校教师来说是一种人性变化的挑战。短时间,全面性的铺开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在目前小学教育的大环境下,会极度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策略:学校通过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小范围、层次性,由点促面的开展融合教育工作更为合理。在融合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做实事与应付事一目了然,不具备爱心、耐心、恒心的要坚决淘汰,通过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观察和吸纳有爱心的教师参与到融教课题和融教工作的大环境中,从而构建一支具备“母爱式”的融教骨干队伍。2.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是实施个体融教成效的关键IEP(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求拟出的针对每个有特殊需要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它既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又是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IEP的设计是科学严谨的干预的重要程序,结合特殊需要儿童评估和课程体系,发挥儿童的优势能力,弥补儿童的弱势能力,抓住黄金干预期,最大化地开发儿童潜能。策略:特教教师与任课教师沟通,结合功能性、学科性评估报告,家长访谈等内容,先制定学生个人IEP计划,然后由特教专职、分管融合教育校长、家长、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审议小组,通过集体审议,讨论制定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方案既要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潜能开发,也要针对性实施缺陷补偿;既要关注学术性课程实施,更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康复)、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实施。然后,由家长签名同意后方可施行。3.打造“包容式”班风是培养学生善良互惠的社交渠道轻度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我国安置轻度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普通学校是融合教育的主体。随班就读儿童因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导致在随班就读学习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成为班级里的丑小鸭,成为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在很多学校的"随班就读"和"随班混读"是同一术语。因此,拥有特殊需要学生的班级管理研究不容忽视。策略:比如,体育课铃声响起,Y和Z两个就会在教室门口等我,这种随意离开课堂,离开座位的现象是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表现?其实我们都应该理解他们,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更像个可爱的小孩子,应该取得全体学生的理解,同学们都习以为然,都能够包容他们的这种幼稚行为,这就是整个班级的包容,是普特班级融合的最好体现,更是学生善良个性互惠修养的良好契机。4.巧用沟通技巧是博得家长对学校融教工作支持的保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们的成长发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而言,他们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们的关爱,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友好交流是关于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问题,主要对特殊儿童家长沟通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沟通指南》。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儿童的优劣,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策略:特需问题学生的家长一般分三种,即主动、被动、排斥。这里重点提示的是被动与排斥。被动的家长大多是对融合教育的不了解,采用多沟通、家访、宣传,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排斥的家长属于面子务虚型的,沟通的时候言语就需要谨慎,尽量把孩子在学校里的现实情况反映给父母,可通过图片、视频来记录孩子平时在课堂、校园生活的表现,只看不转。把问题抛给家长本身,一般情况下光靠嘴说是征服不了这类家长的,必须用事实让家长接受孩子问题的真实性,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变被动为主动。5.建构“3+N”课程模式是普特融教易操作的结构设置“3”即资源补偿课程+运动辅助(感统训练)课程+普课;“N”为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各级的艺体活动。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了课后服务项目,教师的工作量陡增,虽说教育需要面向全体,任何学生都应公平享受被教育的权力,但工作量与师资专业的短缺是目前各大学校的短板,普校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由点促面,浅层与深层相结合的模式逐步推进学校的融合教育整工作。策略:资源补偿课程,即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兴趣音乐+兴趣美术课程,参考全国培智教材,结合人教大纲和学业评估报告,根据特需学生年级特点,以同一教学内容,不同[低高(一至三为低,四至六为高)]的教学目标拟定资源补偿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根据课堂实施实效,进行课程内容的调适,最终形成适合特需学生课堂学习的案例集;运动辅助(感统训练)课程,这个课程可能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来进行,体育教师为首选。学生一般以低年级为主,内容以平衡、协调、力量、反应为主;普课,要求各学科教师针对班级的特需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和帮扶,降低教学目标,减少教学内容,提倡班级构建互助包容的班风,同时教案设计体现特需学生个体针对性目标。6.记录学科领域的变化是跟踪学生成长的重要参考依据普校融合教育成效的关键是看学生在某个问题领域正常值的变化比例。特需学生的进步不可与普通学生而言,从干预的有效性来看,可能不退步就是种进步,同一内容会重复的去练习,通过观察记录问题领域的变化,是衡量教师是否真正干预特需学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后继续调整干预手段的重要依据。策略:我们以孩子的某个学习或多个行为领域,多维度观察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规范特需学生辅导评价机制。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预期目标、时间周期、领域类别、实施策略、情况变化;领域类别包括:同伴交往、卫生习惯、课堂参与、心理行为等。以体育课堂首期干预计划为例:室外整队、操场排队、课堂参与、心理变化四个方面,选择干预和观察的领域必须与学生行为问题相结合,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佳。二、普校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反思1.普特融合教育工作需要由点促面的开展普校刚涉及到特需教育,全面的推开,学生人数少的学生还可以,人数多的,需由点到面的进行。我校是先成立了融教课题小组,实施了一年多以后,发现以课题形式的研究不足以保障全校特需学生的整体发展,建议以项目的形式,增加师资和经费的投入,从而保障特需学生在普校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层次性和针对性。2.普校教师融合教育整体性观念亟待转变普校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换位思考以“母爱”的角色来衡量融合教育工作的态度是普校师资融教理念的一把标尺,起初面上的工作看不出兼职融合教师的耐心,但涉及到定时定点、实操资源补偿课程、问题行为跟踪记载及教案的编写分层设计时,就能明辨出教师真正的育人态度。3.融教学科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还需要适应课程内容的拟定暂不能全面适应融合教育,对小学教师从小学教育向融合教育的过度是一种空白领域的挑战,这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过度,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难度的把控、个案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手段的掌握等等。4.学生学科质量的评定压抑着教师的心理普校融合教育的工作,重点依赖全体教师。然而特需学生的学业评定是否纳入学期班级总分是影响教师融合教育教师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建议:特需学生的成绩考评不作为升学率的主要参考,但学校必须建构一项完善的特需学生评价机制,重点以特需学生在校参加活动的内容、数量和质量来评价教师的付出和学生成长变化。三、普校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展望1.建构主题教学内容主题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利于特需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特需障碍学生在各种知识接受能力方面远不及普通学生,集中表现为智力和记忆理解能力较弱,刚学就忘,只能作用于反复的学练,下一步将微调教学内容的选择,采用学科资源整合,多学科同步式授受同一主题内容的教学方式。内容选择需更科学合理,更贴切生活。2.增设亲子活动课程关爱和互动是理疗特需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范围的亲子互动更是打开特需学生心扉的佳酿,同时也是家校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方式。下一步,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小范围的亲子活动课程。3.制定融教绩效考核“随班就读”的名称,最容易产生教师态度的片面性,从而导致特需问题学生真正的“随班混读”现象,这就脱离了普校融合教育工作的本质意义。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包括教师工作量的计算、融合教育工作质量的评定等等。

  • 主办单位: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徐塘路216号 电话: 0519-82358009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